在陕西境内,一个不起眼的地方,可能都蕴藏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,周至的延生观就是这样一个地方。延生观位于陕西省周至县楼观镇塔峪村与西楼观之间的就峪口,曾和东西楼观台并称关中地区最有名的三大道观,并且被誉为“关中三观之首”,历史底蕴极其深厚,可惜鲜有人知。
【延生观的前尘历史】
延生观始建于唐朝时期,是大唐的玉真公主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而修建的,“延生”二字则有希望天下人能够长生不老的寓意。而这位玉真公主的来历也一般,她的名字是李持盈,是武则天的孙女、唐玄宗的胞妹。虽然身份金贵,玉真公主的童年却正好是宫廷斗争最激烈的时候,所以她很向往静修的生活,十一二岁便出家学道,在延生观避世修道。
说来玉真公主也挺让人心疼的,自小便在厮杀斗争中战战兢兢的生活,这样的童年该有多痛苦。延生观建成以后,也历经了整修扩建,直至明代都异常兴盛,李白、苏轼等历代的文人墨客们都曾来此游玩,并留下了诸多的千古佳作,李白的“清晨鸣天鼓,飙欻腾双龙”,以及苏轼的“不惭弄玉骑丹凤,应逐嫦娥驾老蟾”,都是赞美玉真公主的。
然而可惜的是,兴盛至极的延生观,最终也没能逃离衰落毁损的命运,也许这和道教的逐渐衰落有一定关系吧。 前几日,周至的一位朋友告诉我,延生观将于11月1日—12月30日,免费对外开放,我便有了再游一次延生观的想法,记得上次去参观的时候还是收费的呢!那时候正值夏季,延生观内却很清凉,说是避暑胜地也不为过。
【隐藏在秦岭脚下的净土圣地】
延生观坐落在秦岭北麓的就峪口,当我们驱车来到景区门前时,就已经能感觉到山间飘来的丝丝凉意,那一刻城市的燥热仿佛都被驱散了,抬眼望去,延生观被隐藏在秦岭脚下,宛若不受世俗侵扰的净土圣地。沿着景区前的台阶上去,一个简约大气的门楼就映入了眼帘,门口的正上方写有“延生观”三个工整的字,颇有道家的正气之风。不过门楼是新建的,总感觉少了点韵味。
再沿着台阶上行,就进入了入口广场,广场上有一处“福禄寿喜”雕塑,雕塑共有四面,福、禄、寿、喜面向四个不同的方向,好像在欢迎着四方的来客。这处雕塑其实和玉真公主建延生观的寓意是一样的,那就是祈愿人们能生活生活美好、幸福。
在福禄寿喜雕塑的后面,有一座仿唐建筑,这其实就是景区的大门——紫庆门。在道教文化中,“紫气东来”寓意着吉祥和美好,跨过紫庆门就代表着进入了吉祥美好的净土,看来景区取名还是蛮用心的,把美好的祝愿和道教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。
【道教底蕴深厚的延生观】
进入紫庆门后,有一处被高台掩映的殿堂,拾级而上后才发现,其实上面是两座殿堂,左侧的为应道馆,里面陈放着道教的传世名画,可以让人们对道教文化有进一步了解,而右侧的则是悟道馆,里面展示着传统的道家法器、故事雕刻以及宗教礼仪服饰等,多元化的展示既丰富又精彩。
从悟道馆出来,继续登上第二处高台,就来到了延生观的主殿——延生殿。延生殿也是仿古而建的,虽然看起来宏伟壮观,但是却少了一份沧桑古朴,如果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建筑,肯定会更有感觉。殿内供奉的是彭祖、南极仙翁和麻姑,这三位都是道教传说中代表人物,并且都是通过修炼养生达到了长寿的目的,延殿之所以供奉着这三位神仙,也体现着道教文化中“养生得道”的思想。
再步入第三处高台,两侧的钟鼓楼就像是忠诚的士兵,静默地守卫在这里。第三处平台上并没有建造殿堂,而是一组主题雕塑——瑶台仙乐,雕塑最吸引的人便是中间的人物,她身穿唐朝的襦裙,似是在侧耳倾听着传来的乐曲声。从介绍来看,这是玉真公主和金仙公主乳猪延生观时,在公主别馆内和文人雅士们吟诗作画、赏乐论道的场景,唐诗“知有持盈玉叶冠,剪云裁月照人寒”便是对此景的描写,看来最吸引人的女子雕塑,便是玉真公主了。
看过了瑶台仙乐,再继续上行,会经过一处刻有浮雕的台阶,浮雕是宫女们演奏音乐的场景,这种隋唐时期重要的表演艺术之一的“散乐”。散乐浮雕看起来奢华大气,有一种大唐盛世的风韵,我想在繁华的唐朝时期,这样的奏乐场景,肯定经常出现吧。
在台阶左侧有一处“御轮袍”雕塑,雕塑是几位男子在奏乐,一位女子站着静静地欣赏,我本以为这是玉真公主赏乐的场景,结果看了介绍才知道,这其实展现的是大诗人王维从千里之外的蒲州地,来到长安应试,然后踏上仕途、名扬四海的故事。
最后终于登上了第四平台,上面有一些关于玉真公主的塑像,塑像的两侧分别是金仙祠和玉真祠,金仙祠内供奉的是金仙公主,殿内的壁画是金仙公主得道图和升仙图,玉真祠内供奉的是玉真公主,殿内也有玉真公主得道图和升仙图。两位公主的塑像和壁画都很精美,细腻地体现出了两位公主的不同。
雕塑后的台阶上则是壮观的上清殿,上清殿中主要供奉的是杨羲、魏华存、许谧、司马承祯、陶弘景五位真神,真神塑像的服饰和装扮都极具道家风韵,而殿内的各种布置,也都无声地向热门展示着道教的相关文化。
小时候喜欢看英叔(林正英)的电影,电影中的道术一直吸引着我,而参观完延生观,我对道教文化更多了一份向往。道教本就是中国的原生宗教,那种修身养性、养生得道才更贴近我们的生活,去的道观越多,对道教思想越了解,就会越喜欢道教文化。
|